新加坡筹码冲击香港对冲基金霸主地位

国际商业新闻 [International Business News] – 新加坡正在巩固其作为对冲基金区域热点的地位,在过去三年中,从香港向新加坡扩张的公司数量增加了两倍。

根据彭博新闻社(Bloomberg News)对这两个金融中心的监管和商业登记数据的分析,在2019年初至2021年底期间,至少有16家已经在香港运营的公司在新加坡增设了办事处,而此前三年期间只有5家。

在新加坡派驻人员的有一些大规模的全球基金管理公司,如Marshall Wace、Citadel和D.E. Shaw & Co。也有一些规模较小的地区性同行,包括Ovata Capital Management和Trivest Advisors。Trivest没有回复记者的多次置评请求,其他公司也拒绝置评。

虽然香港作为亚洲主要对冲基金中心的地位并未受到威胁——根据Preqin Ltd的数据,近44%的对冲基金经理在该地区开展业务——但对于不仅仅以中国为重点的公司来说,新加坡是一个越来越重要的地点。

这个东南亚国家与印度的条约历来将其定位为亚洲第三大经济体投资的节税基地。它也是通往越南和印度尼西亚等快速增长的地区邻国的天然门户。富裕家庭越来越多地在新加坡设立家族办公室,创造了一个可以利用的资本池。

全球贸易机构另类投资管理协会亚太地区联席负责人Kher-Sheng Lee表示:新加坡是扩张的“主要跳板”。“一些追求泛亚洲或中国+ 1增长战略的企业,开始将印度和印尼视为关键。”

面向未来

彭博社数据分析显示,对冲基金抵达新加坡的最大单笔增幅是在2019年下半年。

“在新加坡设立的公司肯定会增加,”ComplianceAsia Consulting创始人Philippa Allen表示,他引用了监管机构对该行业对其审查工作量的评论。“经理们意识到他们需要更好的业务备份计划,而最好的解决方案是在不同的地方设立两个办事处。

尽管自2020年以来,新成立对冲基金的速度有所放缓,但资金流仍在继续增长。根据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onetary Authority of Singapore)去年10月发布的数据和对过去报告的分析,2021年,新加坡对冲基金管理的资产在一年内增长了30%,达到2570亿新元(合1880亿美元),是有记录以来最大的美元增幅。

尽管中国一度是国际投资者在亚洲的主要投资目的地,但许多投资者正开始将更多资金配置到印度和东南亚国家,这些国家是中国供应链多元化举措的巨大受益者。例如,新兴市场资深人士马克•莫比乌斯(Mark Mobius)现在对印度的重视程度高于中国。

新加坡显然是进一步进入该地区的一个基地,因为它有更好的渠道获得了解市场的人才,而且对新冠肺炎相关旅行的要求更少。此外还有财政和商业方面的激励措施。2020年,新加坡推出了一种名为“可变资本公司”(VCC)的新公司结构,为对冲基金提供了更灵活的投资结构,包括不必公开公布股东姓名。它还与印度签署了一项全面的税收条约,这有助于在许多情况下避免双重征税。

根据印度国家证券存管有限公司(National Securities Depository Limited)的数据,新加坡现在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外国投资组合流入印度的来源。根据新加坡金融管理局的数据,截至10月14日成立的660家新加坡VCC中,约有20%是对冲基金。

一家正在进行多元化投资的公司是精准资产管理公司(precise Asset Management)。该基金最初是一家专注于中国的基金管理公司,后来在新加坡开设了办事处,目的是扩大基金规模,通过不同的投资组合管理公司在亚洲各地进行投资。董事总经理Jennifer Wong说,该公司在印度和日本也设有办事处。

“由于这些市场的强劲发展和增长,我们希望抓住这些市场的投资机会,”Wong说。

另一家是总部位于香港的对冲基金公司Ovata。该公司由BlueCrest资本管理公司股权团队的成员创立,目前在新加坡有八名员工。该知情人士说,该公司预计印度和东南亚将成为未来几年的重点。Ovata拒绝置评。

香港实力

虽然新加坡开设的卫星办事处越来越多,这表明该地区的金融重心正在发生变化,但香港正在做出巨大努力,以卷土重来,并说服世界其他地区它仍然是亚洲金融的首选之地。

11月,它主办了一场众星云集的峰会,与会的都是来自全球各大银行的高管。它还取消了许多 Covid 限制——例如酒店隔离——这使这座城市保持孤立。

即使它们也在新加坡开设了业务,但在人员配置方面,香港仍占主导地位。例如,据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知情人士透露,虽然总部位于伦敦的620亿美元巨头Marshall Wace已将其新加坡办事处的员工人数增加到约20人,但其香港办事处仍有约50人。Marshall Wace拒绝发表评论。

AIMA的Lee说:“只要中国继续保持对世界的吸引力,保持可投资性,香港就能生存下去,新加坡有不同的优势。行业希望两者都能繁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