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经济新闻:中国掌控关键矿物的真相

松尾博文:美国总统特朗普发动的对华关税战,揭示了中国对关键矿物供应链的掌控。在全球分断加剧的当下,世界正紧张观望,继稀土类之后,中国的下一张王牌是什么?

日本相扑中有一种技巧叫“下勾扫腿”(日语为“けたぐり”),是在起步时侧身躲开,同时扫击对方的腿让其向前摔倒。对手冲劲越猛,这一招越有效。特朗普对中国高调加征关税,声势浩大,但中国在4月突然实施稀土出口限制,如同一次“下勾扫腿”,轻而易举地迫使美方不得不下调关税。

稀土是纯电动汽车(EV)马达不可或缺的原材料,全球约60%的稀土产量集中在中国。由于中国实施出口管制,美国福特汽车的工厂一度被迫停产,日本铃木汽车也暂停了小型车的生产。此次出口管制清晰地暴露出一个现实:没有中国稀土,全球汽车产业将难以为继。

中国在冶炼及相关产品领域的份额也很大

稀土只是一个例子。国际能源署(IEA)在5月发布的《2025年全球关键矿产展望》中,揭示了中国对关键矿物掌控的诸多令人震惊的数据。

不仅仅是稀土和石墨这些中国是主要产地的矿物。在国际能源署调查的20种关键矿物中,有19种在精炼环节上,中国平均掌握了约70%的市场份额。所谓“精炼”,是指将矿石中的杂质去除,提升纯度,制成中间原料的工艺过程。

例如,用于EV蓄电池的关键原料钴,其原矿约有7成集中在刚果(金),但在精炼环节,中国掌控了大约80%的市场份额。与石油和天然气相比,关键矿物的市场流通量较小,供应量发生微小变化也可能引发剧烈的价格波动。即便是产量较大的铜,在精炼环节,中国也占据了超过4成的全球最大市场份额。

关键矿物之所以受到广泛关注,是因为在实现脱碳目标的能源转型过程中,相关技术和产品离不开它们。随着人工智能(AI)的发展带动电力需求激增,为了建设新的输电网,同样离不开作为电缆材料的铜。

不容忽视的是,不仅是矿物的开采和精炼,中国的主导地位还扩大到了使用矿物的技术和产品群。中国掌握着全球约8成光伏电池板、约6成的风力发电机、以及超过7成的EV蓄电池市场。

能源转型推进得越快,世界对中国的依赖程度也就越高。这次是稀土。我们必须认识到,中国手中握有多张牌,并可以视局势发展随时打出。

“一带一路”也助力资源保障

什么时候变成这种局面的?日本能源和金属矿物资源机构(JOGMEC)的竹原美佳表示,“中国早在1980年代就已开始关注稀土。当时由于中国在处理开采过程中产生的放射性废弃物等环境规制方面,相较于日美欧要宽松许多,使得中国企业在成本竞争力上占据优势,其他国家的企业难以抗衡,逐步被挤出了市场”。

此外,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构想也进一步推动了资源的确保。通过经济合作,中国持续投资刚果(金)的钴矿、印尼的镍矿等资源项目。

在开拓国际市场的过程中,中国企业所展现出的“动物精神”也不容忽视。日本九州大学副教授堀井伸浩指出,中国产业在提升国际竞争力时,往往遵循一种“成功模式”,即以庞大的国内市场为舞台,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的企业再进军全球市场。清洁能源领域也不例外。

他进一步以中国竞争激烈的光伏电池板市场为例指出:“中国的国内市场并不是温室,而是风暴般的激烈竞争场。国家的产业政策往往只在市场启动初期,在残酷竞争下,头部企业几年后可能就被淘汰,但政府通常也不会采取措施。”

将地缘政治风险变为经营改革的机遇

近年来,不断有观点指出中国对供应链主导地位所带来的风险。随着主张“重振制造业”的特朗普重返白宫,这一问题迅速浮出水面。即使没有这件事,世界对中国高度依赖的扭曲格局,也终将难以掩盖。

日本应如何应对供应链的突然中断?在储量丰富的日本近海开采稀土是有潜力的。有日本政府相关人士指出,如果有可能破坏中国优势地位的行动“将使中国军队和海警在相关海域的活动更加活跃,可能导致安全保障上的紧张”。

关键在于尽可能多地掌握可以应对的“底牌”。需要从多个层面着手,全方位推进供应链的多元化、采购来源的多样化,以及开发不依赖关键矿物的替代技术和回收技术,建立起在关键时刻能够迅速应对的体制。

对于企业而言,如何应对地缘政治风险和经济安全问题,已经成为重要的经营课题。Owls Consulting Group的首席执行官羽生田庆介指出:“确保供应链安全在平时就需要承担一定成本,企业必须有这种觉悟。供应链的成本增加部分应成为企业经营改革的良机,通过调整产品结构等方式,降低业务整体成本”。

目前日美之间的关税谈判尚未看到明确的落点。日本能否将自身在中美夹缝中的供应链风险,转化为强化经济安全保障的契机?日本贸易立国的觉悟将受到严峻考验。

来源:日本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