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南京,跨国企业解锁新“姿态”

7月18日,随着“宝马集团全球六大信息技术研发中心之一、中国首个且唯一的信息技术研发中心及亚洲最大的信息技术研发基地落地南京”的消息一起登上热搜的,还有华晨宝马总裁兼 CEO 戴鹤轩的那句“南京正是我们进入中国创新生态的门户”。

一句话,说出了多少跨国企业的心声。

拥有博世家电、西门子家电、嘉格纳等多个知名品牌的博西家电,将全球研发中心和博西中国家电人才中心扎根于此;将中国区总部迁至南京的全球矿山机械巨头安百拓,接连举办创新日活动,产品不断上新;作为麦当劳中国科研总部,麦当劳中国科技研发中心全新大楼在南京正式启用……

放眼今日南京,跨国企业工厂与研发中心林立。从“制造基地”到“研发热土”,从“世界工厂”到“创新实验室”,做研发、谋创新,已成为跨国企业投资南京的新“姿态”。全球企业在宁投资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不断跃升。

这里有创新的人才

本月,宝马集团官宣,首款专为中国市场打造的新世代车型BMW iX3国产版本测试车在国内进行验证、测试。“强大的智能‘大脑’”是这款车的亮点之一。

随着汽车产业进入围绕智能化竞争的新阶段,各类关键技术也对企业研发能力提出了新挑战。一辆宝马五系的代码数量就超过1亿行,涉及辅助驾驶、ECU控制、云/后端、移动应用等多项技术,无论是软件研发测试还是迭代优化,都需要强大的人才支撑。

“南京是IT人才的中心,拥有深厚积淀,也聚集了众多科技公司。如果你需要IT人才、需要解决IT难题,来南京就是顺理成章的选择。”戴鹤轩这样解释。

当前,全球正处于新的科技变革期。南京科技创新人才济济,成为跨国公司紧跟全球科技变革、提升竞争力的关键支撑。

在徐庄高新区百家汇创新社区38栋,悬挂着白色“McDonald’s”字样的大楼格外醒目。去年8月,全球食品巨头麦当劳中国科研总部正式启用。如今,这里几乎每周都会有产品或系统完成更新、迭代。

麦当劳科技研发中心行政财务总监陈广兵告诉记者,研发中心40%左右的员工都毕业于南京本地高校,他们熟悉本地数字生态、理解中国消费者需求,是企业做“自研创新”的宝贵资源。

作为科教名城,50多所高等院校、120多个国家级研发平台、96位两院院士和超过百万名在校大学生,是南京最引以为傲的资源。今年4月,高等教育专业评价机构软科正式发布“2025软科中国大学排名”,16所在宁高校跻身主榜,其中共11所高校入围主榜百强。在这里,人才优势持续释放,求新谋变的跨国企业得以乘风破浪。

扎根南京近30年,老牌德企博西家电的串串脚步,同样丈量着“投资南京”战略升级的足迹。

1994年,博西家电越洋万里而来,首进中国市场。1997年,企业在南京成立了博西中国销售公司,搭建在华销售服务网络;2004年,在南京成立家电园,建立工厂;2011年,在南京成立中国研发中心;去年,位于南京经开区的中国研发中心提能升级为全球研发中心,成为集团全球最大的综合性研发中心,工程师达700人。值得注意的是,同日揭牌的还有博西中国家电人才中心。

在博西家电大中华区总裁宋凛冰看来,南京的人才优势,给了企业创新滋养,“一方面通过产学研合作携手高校解决科研难题、推进产品开发进程、促进高校的科学技术成果落地于企业实践;另一方面也为企业培养高潜力人才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提升自身竞争力。”

这里有创新的环境

“进行开孔作业时,这个系统能把人在井下的所有操作移到地面上来进行,是吗?”

“对,利用Simba1254中深孔地下凿岩台车远程遥控系统,在地面控制室,设置好目标孔深,点击单孔自动按钮,一键下达指令,设备就自动开孔、钻进、接杆、洗孔,达到目标孔深后振杆、卸杆……”

今年6月举行的安百拓及盖亚创新日活动上,记者挤进里三层外三层的人群,才见到被采购商们团团围住的安百拓项目工程师后文田。他正在对公司新推出的一款“能坐在办公室里打孔”的远程操控设备进行解答——这是安百拓及盖亚在此次创新日活动上发布的28款新品之一。

自2020年以来,这已经是这家跨国企业第五次举办创新日活动。去年在南京举办的创新日活动上,安百拓及盖亚也发布了28款新品。

走在创新前沿,也面临被“山寨”的风险。今年3月,普华永道发布《在华跨国企业高管洞察:中国创新融入全球战略》调研报告显示,在全球创新研发中心的选址问题上,跨国企业更加关注与当地研发环境相关的因素。其中,“人才的可获得性”被55%的企业提及,“知识产权保护”次之,占比41%。

“以前只要一参加展会,公司的机器就会被人围观拍照片、视频,等到下次展会,可能就会有跟我们长得差不多、价格更便宜的设备出现在附近展位上。”安百拓(南京)建筑矿山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滔滔坦言,此前总部对于国内发布新品和转移新技术一直有顾忌。

政府持续升级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打消了企业的疑虑。

“近期,在南京的一起商标侵权案中,有赖于政府的有力支持,我们成功对侵权者实施了全链条打击。这坚定了我们加大本土研发投入的决心,加快了新产品发布的进程。”安百拓总部高管Thomas说,今年上半年,在市公安局及南京经开区的支持下,一个假冒安百拓品牌的山寨工厂被查处,帮助品牌挽回6700余万元损失,知识产权保护鼓励企业投资于研发,从而推动创新和新产品开发。

乐于持续“上新”、投资南京,外资加注的“信心票”日益增多,与南京坚持对内外资企业知识产权同等保护,营造公平、开放、透明的营商环境密不可分。

今年5月,南京出台的“2025年稳外资若干措施”提出,“鼓励外资企业开拓市场和产品创新”“强化外资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同时,《南京市2025年稳外资若干措施》明确,支持外资设立研发中心,鼓励外资研发机构牵头承担国家和省、市级科技计划项目。支持符合条件的外资研发中心申请省跨国公司功能性机构认定。鼓励外资研发机构与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开展协同创新,在宁设立开放式创新平台、高质量孵化器,加速技术成果转化和创新企业培育。

这里有创新的生态

当下的南京,是向新而行的南京。越来越多外企把创新作为投资南京的最大机遇。

“2020年,我们刚来南京时,是一个只有几十人的业务支持团队;到2024年,我们拥有了一座7层可以容纳450位技术专家的科研总部,整个团队有了飞跃式发展。”陈广兵告诉记者,在此期间,他们通过自主研发为麦当劳中国输送了一系列的本土信息系统综合解决方案。其中包括下载量超1.3亿次的麦当劳App,覆盖全国近7000家餐厅、20万名餐厅员工的RGM BOSS餐厅管理系统。“这让数字化成为麦当劳中国新的竞争力,不断赋能我们业务的增长。”陈广兵说。

共赢、共进,源于机遇的共享,也厚植于开放的共识。南京上下游产业链齐全,一个“想法”在南京能加速变为现实。

洗衣机,是常用的家电。但你可能不知道,生产一台洗衣机需要应用激光对接焊、工厂仿真、机器人视觉等先进技术,而从“洗得净”到“洗得好”,又加入深层洁净、蒸汽除皱、智能感应烘干等技术……小小一台洗衣机的含“新”量可真不少。

博西家电一台洗衣机背后,产学研用在南京拧成一股绳。

在技术端,自2011年起,博西家电与东南大学已开展五轮战略合作,共同完成57个创新项目,在空气动力学、热力学、人工智能等领域协同攻关产品难题。去年年末,博西中国30周年创新发展峰会上,来自南理工的大学生们与博西家电内部研发团队合作孵化创新理念,一举夺得优胜;在应用端,企业在南京经开区就场景应用与潜在合作企业进行了需求对接和意向性沟通,提供了理想的创新“试验田”,助力优质研发成果转化为市场效益。截至2024年年底已有4个项目达成合作意向——表面看,尝到甜头的是企业,但往深处看,这是企业与城市的“两头甜”。

如今,“投资南京就是投资未来”这句话的含“新”量持续上升。

福特汽车南京工程研发中心,从一个采购办公室逐渐发展成为全球产品开发中心;为顶级汽车、摩托车和商用车制造商设计和生产高性能制动系统和零部件,意大利布雷博集团中国区研发中心将搬迁到南京;由德国海拉公司投资设立的海拉电子研发及产业化项目签约落户南京,将建设包含BMS系统在内的汽车电子研发中心,并将基于研发成果逐步开展生产制造业务……

资本流动是经济活力的“体温计”,更是经济信心的“风向标”。从“谋生产”转为“谋研发”,看好南京的信心,折射南京走科技创新道路的恒心、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决心。如今,越来越多外资企业把研发中心设在南京,再“把更多技术从中国带到全世界”。

创新志合,不以山海为远。很高兴遇见“宁”,一个个双向奔赴的故事,还未完待续。

专家观点

南京正成为跨国企业的全球创新策源地

郑琼洁(南京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江苏省扬子江创新型城市研究院研究员)

跨国企业从“建工厂”转向“落研发”的战略迁移,标志着南京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正经历从“生产枢纽”到“智力枢纽”的跃升。以博西全球研发中心、宝马中国唯一IT研发中心等为代表的高能级项目落户,既是南京产业生态升级的结果,也将重塑其参与国际竞争的逻辑。其背后有多方面因素:一是人才与科创生态的“磁极效应”;二是产业基础从“规模集群”升级为“生态共同体”;三是营商环境从“政策优惠”进阶为“制度创新”。

因此,下一步,南京应抢抓机遇,放大优势。一是打通“研产融合”梗阻,避免创新孤岛。围绕落地的研发中心,做好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工作,吸引更多关联企业集聚,形成创新产业集群,发挥规模优势与协同创新优势,提升南京在全球创新版图中的地位;二是探索“开放创新共同体”治理模式。设立“跨国研发创新联盟”,以场景开放吸引更多企业加入。如开放智慧城市、低碳建筑等公共场景,允许外资研发中心参与解决方案设计,实现技术共生与商业共赢的飞轮效应。

城与企的“双向奔赴”

王萌(高力国际华东区咨询服务部高级董事)

过去,外资企业来华设厂,主要着眼于低廉的土地、人力成本与广阔的市场机遇。如今,伴随中国在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互联网、绿色能源等新质生产力领域的崛起,外资入华更像是“加入中国健身俱乐部”——其核心诉求已转变为零距离感知前沿创新应用、汇聚顶尖行业人才、在与中国同行的竞合中锤炼创新能力,乃至构建“在中国,服务全球”的新商业模式。

在这一转型背景下,实现了一场“双向奔赴”。南京凭借其显著的人才、教育、科技、环境及国际化优势,高度契合外资研发中心的选址需求。同时,城市从以往侧重吸引外资制造业转向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支持多元化外资利用与国际合作,特别是鼓励外资在宁设立研发中心等功能性机构,也能助力南京更好地激活以研发为代表的生产性服务业,赋能整个产业体系的高质量发展。

文章来源: 南京日报